行业资讯
氢能+具身智能,提速「人机共生」

发布时间:2025/04/27 08:05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4月19日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


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冲出起跑线


完成21.0975公里的赛程


该赛事不仅是体育与科技的跨界创新


更是具身智能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激发了社会对「人机共生」的


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

图丨天工机器人冲线完赛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彰显了该领域背后的


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高度依赖能源系统支撑


氢能凭借能量密度高、


快速补能、零碳排放等特性


成为突破具身智能发展瓶颈的


关键技术路径


「氢能+具身智能」的现实应用


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氢能机器人加速「上岗」
「硬核」赋能行业智能化升级
近年来,氢能技术和具身智能加速开展跨界融合,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在机器人领域,国际国内已有多款氢能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初步进行落地实践,未来可应用于工厂、物流等领域。

氢能工业机器人:解放生产力



瑞典燃料电池公司myFC为自动化仓库机器人(AGV)开发燃料电池解决方案,使机器人的运作时间增加到99.5%。


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最大载重65吨,最高时速35千米每小时,可实现自动驾驶。

氢能四足机器人:如履平地



国内首款氢燃料电池机器狗在山东济南开展续航测试,采用了“双狗伴走”的测试形式。


川崎重工推出氢动力四足仿生机器人“CORLEO”,可满足各种地形场景下的骑乘应用。

氢能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跑还能踢球



全球首款氢动力人形机器人“一行”拥有36个可独立运动的关节,可负重10公斤行走,采用氢能与电能混合动力系统,首次验证了氢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可行性。


世界首个以氢能为燃料、可自主控制罚进点球的足球机器人PIXI能够通过18个电机驱动实现精准射门,球速可达每小时85公里。

氢能机器人上刀山下火海」,完成复杂环境作业




全球首款矿山版人形机器人氢能背包“天力一号TGHL02”可供机器人在矿山作业中正常运行。


德国赫尔姆霍兹-赫里恩研究中心为水下机器人装上“人工鱼鳃”,该仿生装置能从海水中纳入氧分子,结合氢燃料电池发电为机器人持续供能。

破解续航补能困境

氢能将助力人形机器人「狂飙」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整合的领域,展现了跨学科、长链条、长周期的产业特性,其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硬件等多方面的挑战。其中,续航和补能的技术瓶颈正成为制约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难题。

图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0306小巨人”

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直观反映了一个问题: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电池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长仅3-6小时,难以满足长时间连续工作需求,而且充电时间较长,影响使用效率;其次是散热管理,高倍率放电和长时间运行会使电池产生大量热量,散热不佳会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因此,在需要高频作业的工业等应用场景下,这种传统电池方案目前仍存在很大局限性。
氢燃料电池作为实现氢能转换为电能利用的关键载体,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零排放、无噪声等优点,相比于传统电池在能量密度和低温适应性方面更具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重要的能源替代方案。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氢燃料电池技术正在不断更新迭代。2025年3月,四川新工绿氢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固态氢能系统及氢动力人形机器人”的专利,该技术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时产生的热量对固态储氢器加热,既解决了氢燃料电池的散热问题,同时也为固态储氢器加热释放氢提供了帮助,保证了固态储氢器的平稳放氢。随着我国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逐步成熟,氢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指日可待。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北京、浙江、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均已出台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规划。北京提出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浙江提出“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新产业新业态”,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广东提出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引进和培育3-5家独角兽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未来,在政策引导、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氢能+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将不断成熟,有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将提速进入工业、运输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