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如何激活氢基衍生品市场?

发布时间:2025/06/27 09:20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图丨全球首个绿氨碳减排方法学发布



激活氢及氢基衍生品市场,关键在于“政策支撑”与“标准认证”的协同发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氨、醇生产国和消费国,加速构建强有力的国内政策框架并积极参与引领国际标准互认,不仅关乎“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更是抢占全球氢经济价值链制高点、塑造未来绿色能源话语权的战略抉择。

6月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正式发布了《巴黎协定》6.4条机制(Article 6.4 mechanism)下的首份新方法学提案——“通过水电解、空气分离及氢氮合成生产绿色氨的碳减排方法论”(编号A6.4-PNM001)。该方法学为全球绿氨项目提供了清晰的碳信用核算框架,成为推动绿氨国际标准协同、破解市场壁垒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全球氢及氢基衍生品的国际贸易比例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其占比有望超过20%。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需消除政策壁垒,完善绿氢认证标准并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标准互认。在氢及氢基衍生品市场爆发前夜,“政策支撑”与“标准认证”两大杠杆正成为破解发展瓶颈关键所在,一场暗潮涌动的全球市场竞争已悄然拉开帷幕。
全球强化战略布局

多元政策支撑发展

图丨上海港完成中国首单绿色甲醇“船对船”加注作业

在顶层设计层面,全球各国制定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氢基衍生品定位进一步强化。《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德国、澳大利亚、乌拉圭等进一步围绕氢及氢基衍生品国际贸易提出相关发展目标和路径。德国《氢及氢基衍生品进口战略》作为前期制定和修订的《国家氢能战略》的补充政策,为氢及氢基衍生品的进口提供政策框架;澳大利亚修订《国家氢能战略》,计划到2030年每年至少出口可再生氢或氢基衍生品20万吨;乌拉圭《绿色氢能及其衍生品发展路线图》目标到2040年电解槽装机达到9吉瓦,其中6吉瓦应用于氢、氨以及航空和航运燃料等出口。

当前,全球范围内氢及氢基衍生品的生产和使用法规正不断完善。欧盟2023年出台法规要求证明生产或进口的此类商品相对于化石燃料基准至少节省70%的排放量;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生产低排放氢的排放强度低于4kgCO2eq/kgH2,项目还必须遵守与工作条件和创造就业有关的标准。此外,各国正在制定氢基衍生品的监管框架,欧盟拥有氨相关的监管工具,包括设定生产排放阈值的目标和法规,以及建立计算和认证方法;加拿大、印度和日本也在积极制定有关氨的法规。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甲醇、碳源相关法规的需求正在增长。

我国高度支持氢及氢基衍生品发展,发布多项支持政策。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积极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等领域示范。近年来,我国连续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等政策,通过优化原料结构、开发柔性生产工艺等具体措施推动绿氨、绿色甲醇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上海、香港等地均已发布航运领域绿色燃料支持政策,大力推动氢及氢基衍生品国际贸易发展。2024年1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提出到2030年,形成内外共济的航运绿色燃料供应体系,绿色甲醇、绿氨加注能力达到百万吨级,初步建成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中心,并为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和国际绿色燃料认证服务中心建设打好基础。同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发布《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提出到2025年,完成制订绿色甲醇加注的工作守则,为下一阶段绿色船用燃料开始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为在香港进行氢气和绿氨加注制定未来发展方向。2025年4月,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发布《上海市大宗商品贸易转型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支持建设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优化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绿色能源交易方式,建立健全对应的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支持国内外企业参与绿色能源交易,扩大交易规模。

完善标准认证体系

共促氢能贸易发展

图丨国际绿氢标准与市场专题论坛

在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同期开展的“国际绿氢标准与市场”专题论坛上,德国大使参赞于娜表示:“氢能市场可持续发展和增长需要有统一标准,不仅针对氢气而且其衍生物也要制定标准。”

面对全球氢能市场的巨大需求,各国在制定国内氢能发展战略的同时寻求国际合作,制定氢气供应链国际标准,抢占国际氢能贸易市场话语权。在此背景下,完善氢及氢基衍生品相关标准和认证体系逐步成为行业发展共识,相关工作在联合国、政府间双多边合作、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各类平台机制下快速展开。

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召开同期,COP28主席国高级别圆桌会议宣布启动一系列氢能旗舰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加速氢能商业化进程,实现1.5℃目标,解锁氢及氢基衍生品跨境价值链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政府间关于相互氢能及其衍生物相互认证方案的宣言》,该宣言覆盖未来80%以上的氢及氢基衍生品全球市场;国际氢能贸易论坛(IHTF)和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签署《关于氢能及其衍生物跨境贸易走廊的公私行动声明》,通过强化公私部门间合作并开展氢能跨境贸易走廊建设,促进推动国际氢能价值链发展。

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主席国发起9项倡议和承诺。其中,COP29氢能宣言旨在通过指导原则和优先事项释放全球清洁氢及氢基衍生品市场的潜力,以解决监管、技术、融资和标准化障碍;COP29绿色能源区和走廊承诺致力于绿色能源区和走廊,包括促进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发展、现代化和扩大基础设施以及促进区域合作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系统的重要贡献者,正积极推动氢及氢基衍生品标准制定,并致力于促进国际氢能标准的互认与对接,为国际贸易提供技术与规则基础。

在标准制定方面,2024年1月,由中国氢能联盟牵头组织的《氢基绿色燃料评价方法及要求》(T/CAB 0319-2023)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对绿氨、清洁甲醇、绿色甲醇和绿色航空燃料等氢基绿色燃料的评价要求、评价依据、评价范围和证书等提出了量化标准,可为氢基燃料绿色低碳属性的衡量提供依据,并实现国内氢基绿色燃料在统一的评价要求下进行评价,规范评价方法,引导我国氨、甲醇等从高碳排放制备工艺向绿色低碳转变,从而进一步推动氢能及氢基绿色燃料产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在国内认证方面,2025年2月,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河北分公司“绿港氢城”项目获得国内首张绿氨碳足迹预评价证书,顺利完成“绿港氢城”项目氢和液氨产品依据国内标准的全流程碳足迹预评价工作。本次预评价结果填补了国内尚无科学量化认定绿氨工作的空白,为未来开展国际认证奠定基础、提升中国在氢能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氢能产业积极作为

融入国际氢能贸易发展

图丨上港能源“海港致远”轮为韩新海运
“HMM Forest”加注甲醇

近年来,中国与全球各国的氢能合作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绿氨、绿色甲醇等氢基衍生品国际贸易合作业务也加快推进。为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激活国内市场,我国前瞻布局国际氢及氢基衍生品贸易,探索国际氢能贸易发展机制,为能源绿色转型积累实践经验。

在项目合作方面,中国多个企业先后与德国、沙特阿拉伯、约旦、越南等全球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在中国以及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项目,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在平台建设方面,上海临港新片区推动氢基绿色能源交易平台建设,将由行业多方企业联合构建集绿色氢氨醇及相关绿色证书交易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的氢基绿色能源认证中心、定价中心、交易中心和贸易中心,助力国际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国际氢能贸易发展机制方面,由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担任牵头单位的中国-IRENA氢能专项工作组,就“国际清洁低碳氢能及其衍生物贸易:中国发展路径研究”正在开展联合研究,研究课题列入《中国-IRENA合作工作计划2024-2026》。

“政策支撑”与“标准认证”相辅相成,共同降低氢及氢基衍生品市场参与的不确定性、建立全球互信基础、引导资本精准投入、最终打通国际绿色贸易通道,是解锁市场潜能、实现规模爆发的核心引擎。在这一全球氢能竞合的新时代,深化协同、融通共识,方能共筑互利共赢新生态,开创繁荣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