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中国-中亚氢能合作「渐起」
发布时间:2025/07/31 10:05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中亚国家普遍风能资源丰富且稳定,光照通透性好,具备发展清洁能源的有利自然环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亚各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提供制度性框架和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加快各自能源转型步伐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大力推进能源合作向绿色低碳领域深化拓展,为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氢能合作,
呈现深化与多元化新趋势
图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
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这既是对去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合作”共识的深化落实,也是中国-中亚关系升级的重要标志,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的体现。峰会发布的《阿斯塔纳宣言》明确提出加强水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合作,标志着中国-中亚能源合作从传统油气贸易升级为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特别是氢能作为重点的新阶段。

图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绿氢项目首次产氢成功
示范项目成功运行,树立零碳标杆。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绿氢项目,作为中国电建集团在中亚地区总承包建设的首个绿氢EPC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配置4套由我国企业隆基氢能自主研制的电解槽系统,总装机容量达20兆瓦,设计最大产能为每小时4000标方高纯氢气。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3000余吨绿氢,相较于之前的灰氢生产模式,每年可减少约3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当地工业体系升级提供清洁、稳定的新型能源解决方案,有力践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理念。

图丨2025中亚-中国能源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
合作向纵深拓展,产学研协同创新。6月16日,中国-中亚能源论坛上,中国能建海投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国家核能中心共同签署中亚氢能科研创新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成立中亚氢能科技创新中心,聚焦新型电解水制氢技术、固态储氢技术研究等领域,探讨政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共建实验室、国际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7月10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签署共建“岭南工匠学院”合作协议。该学院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广东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及乌方在中亚地区的区位辐射力,开展产业、教育、人才、科研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平台,为产业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前期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与日益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为深化中国-中亚绿氢产业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并开始吸引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推动合作迈向商业化新阶段。7月2日,北京明阳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Kaztechgas公司正式签署成套制氢项目供货合同。这一商业合作落地,充分印证了前期示范项目在验证技术路线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提振中亚市场对中国绿氢技术和装备的信心。
从政府与国企推动的示范引领,到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再到如今领军民企的商业订单落地,中国与中亚在绿氢领域的合作生态正日趋完善,为构建氢能产业链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优势互补,携手共赢
图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握手
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氢能领域的合作正呈现强劲的“双向奔赴”活力。中亚国家传统能源储量丰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大,普遍有高耗能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强烈需求,而中国掌握领先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中亚国家的资源优势。
中亚资源禀赋
中亚地区不仅蕴藏丰富的传统油气煤资源,更兼具巨大的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潜力,为绿色能源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其地处亚欧大陆中心的独特地缘战略地位,作为连接东亚、南亚、中东与欧洲的古今商贸与交通枢纽,不仅对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未来更将成为衔接氢能生产地与消费市场的天然桥梁。随着世界多极格局深化,中亚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焦点,通过“C5+1”等机制与中、俄、美、欧等主要力量保持互动,其灵活平衡策略提升了区域影响力,也为多元化能源合作提供了独特平台,使其在全球绿色能源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枢纽角色。
中国技术先进
图丨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状态及分布
图丨中国石化巴陵-长岭氢气输送管线
然而,受制于本地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等因素,中亚的丰富资源长期处于“沉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氢能研究、氢能制取、存储、运用等全链条方面都取得良好成绩,氢气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超过30%,加氢站数量约占全球35%,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总量均位全球首位,成功出海全球首例固态储氢设备,胜利完成首条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在氢能制备、加注、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环节已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双向奔赴不谋而合
中亚国家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其发展氢能的相关政策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不谋而合。
哈萨克斯坦于2024年10月发布《2030年氢能发展愿景》,提出发展氢能中长期发展目标:氢能年产量计划在2027年达1万吨、2029年1.8万吨、2030年2.5万吨;氢气出口目标为2028年0.5万吨、2029年1万吨、2030年1.5万吨。基础设施方面,计划到2030年建成至少10万立方米储氢设施、开发约100公里氢气管道并逐步开放加氢站网络。此外,目标还包括在2030年前吸引约2.05亿美元投资、实施至少1个国际氢能项目,并在至少3个城市投放氢能公交车。
土库曼斯坦致力于将能源结构从以天然气为主转向氢能等绿色能源,制定并实施《2030年前发展可再生能源国家战略》,明确重点经济领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于2022年1月通过“2022-2023年发展氢能国际合作路线图”以推动具体合作。
此外,乌兹别克斯坦的《2017-2025年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以及吉尔吉斯斯坦的《可再生能源法》等国家战略,均对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开发与国际合作进行了长远规划。
这些战略规划与政策安排都充分显示中亚国家对充分发展利用新能源的迫切愿望,这也为中国-中亚合作提供了坚实战略基础。
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纽带,合作不断深化,正走出一条互利共赢、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与核心合作区域,中亚正成为中国绿色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而中国也在助力中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收获更多伙伴与机遇。随着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战略对接的深化与市场潜力的持续释放,中国与中亚的氢能合作,必将为区域乃至全球的低碳未来贡献更强大的力量,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书写互利共赢的绿色新篇章。